“新国门”建设者李建华:建全球最好的机场

发布日期:2024-03-08 04:43    点击次数:138

  “凤凰展翅,翱翔九天”。作为20多年内全球范围规划新建设的最大机场之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开工建设到“展翅起飞”,每一步都吸引着全球目光,令世界惊艳。

  它的背后,是中国工程师们日夜劳作、反复研究论证、测算模拟、沥尽心血匠心制作的历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的项目经理李建华,曾先后参与过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三号航站楼建设,是首都三座“国门”的建设者、亲历者。

  “3年6个月,大兴国际机场从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作为航站楼建设者,我很自豪。”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建华说。

  2023年11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2022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决定,授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他是第二完成人。

  “这个奖项在建筑界鲜有人获得。”得知获奖消息后,李建华和他的同事们都非常激动。在此之前,首都国际机场T2、T3航站楼工程均夺得中国建筑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鲁班奖,但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上李建华深知责任和使命重大,按照指示,要集成世界先进技术,创造世界先进水平,展示国际水准,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各方面都要创造样板,为此他成立科技中心,和清华大学等联合课题攻关,引进先进装备,淘汰落后工艺,解决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精品工程的背后是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竣工验收前一天,李建华仍然在航站楼内各处检查,每颗钉子都逐个检查,不同材料间的每一处接缝都仔细查看,每一块石材都要严丝合缝。“必须零缺陷!只有零的指标,才能让工程达到标杆的标准。”这是李建华给自己定下的标准,也是给整个团队定下的标准。他说,我们每个人把每个工程当作雕刻艺术品一样精细打造,整个工程就是一个伟大的作品。

  “这是全球最好的机场”

  12300个节点配合超过60000根连杆组成铝合金网壳结构,覆盖8000余块特制玻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的屋顶点缀出8只美丽的“天眼”。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建华在施工日记中以刀刻般的笔迹以此古诗喻志。

  1995年大学毕业后,李建华投身到机场建设中。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从项目开始到竣工验收,再到后期的运营和维保,他参与了全过程。

  “我师傅担任T2航站楼常务副总指挥,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我每天早上跟着他去工地,到晚上下工地,言传身教中能够感受到他对工程的严标准,这对我后期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喜欢在项目上查看每一处细节,告诉管理人员和工人细节要怎么去做。”李建华说,“直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T2航站楼是一个经典之作。”

  10年后的2004年,他又参与建设了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这时他已是项目副总工程师,分管10万平方米的免装饰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彼时为解决钢管柱难题,几乎走遍了全中国,再次开辟了大跨度大空间建造的先河。后期他负责了整个T3主航站楼工程的施工组织。

   T3航站楼项目结束后,当时他判断,国内短时期内不可能有比T3航站楼更宏伟、更先进的项目了。痴迷于航站楼建设的他,走出国门,参与建设了也门机场二期工程,从中学习和借鉴国际机场的建设理念和方法。

  “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每做一个工程,都能有所突破和提高,对自己也是一种历练和提升,所以每次参与新的机场建设,我都感觉特别有干劲。”李建华说。

  这时,一个比T3航站楼更宏伟的超级工程建设机会来了。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空中俯瞰像一只展翅的“凤凰”。

  2015年9月26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破土动工。李建华领受的任务是航站楼建设的第一战——基坑工程,以及这项超级工程中结构最复杂、施工最难部位——航站楼核心区工程的施工总承包。

  “接到这个项目后,我们遇到了很多挑战,而且是前所未有、没任何可借鉴的先例。首都国际机场T2航站楼面积是36万平方米,工期不到4年时间;T3航站楼总面积100万平方米,工期是3年8个月;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面积是143万平方米,相当于首都国际机场三座航站楼面积之和,工期是3年6个月。航站楼规模越来越大,工程越来越复杂,但工期越来越短,这是真正给我们压力最大的地方。因为有时间,我们可以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精工细作,但大兴机场2019年9月25日就要投入使用,这个工期是不能动的。”回忆起那段岁月,李建华历历在目。

  基坑工程的工期只有5个月。李建华要带领团队在寒冬完成超过250万立方米的土方挖运、1万多根桩的打桩任务。“我们每天都有500多台设备,在10万平方米基坑中日夜奋战,夜里也是灯火通明。最终,我们研发了超大平面复杂基础工程动态高效精细化施工组织技术、快速动态测量控制等技术,提前19天完成桩基工程,没出现任何安全问题,质量全部达到世界水平。”

  在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中,他率领建设团队运用智慧建造、世界领先的高科技和施工工艺,创造出100多项技术创新及多项世界之最,相继攻克了世界最大减隔震体系施工、超大曲面钢网架安装提升等世界级难题,最终提前17天无事故竣工。

  “10个月浇筑105万平方米混凝土,相当于每个月浇筑25栋18层的大楼”“63450根杆件,12300个球节点,所有节点位置偏差不能超过2毫米”“BIM技术全程电脑模拟;精密吊装验算,计算机液压同步提升,精度达到毫米级”,在他的笔记中,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专业名词仿佛再现那段攻坚克难、风雨无阻的岁月。

  2019年,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工程杰出大奖。“大兴机场主航站楼项目已经把行业内能拿到的最高奖项都拿到了,这也是努力得到回报的一个很重要体现。”李建华感慨道。

  3年6个月,一座现代化机场拔地而起。当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走进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时,对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这是全球最好的机场”。

  坚定信念与零的标准

  李建华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施工现场。

  “一开始接到大兴机场航站楼任务时,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我们从来不会被问题打倒。我们团队有一种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迎接和应对挑战。这种决心和意志,是能够战胜所有困难和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大兴国际机场建成已有4年多,李建华仍不忘总结经验。

  他特别认同“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张富清说的那句话: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没有拿不下的碉堡。他认为,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信念,一种敢于迎接挑战、敢于突破自己的奋斗精神,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

  近乎苛刻的高标准,将工程做到零缺陷,这是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成功的第二个因素。“首都国际机场T2和T3航站楼都拿到了鲁班奖,这是行业最高奖项。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只能做到更好。”李建华说。

  “2017年国家领导人来视察时,对我们前期工作很肯定,同时提出很高的要求。你们要集成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为我们国家基础建设创造一个新的样板,建成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

  “这个标准挺高的,那时候压力很大,怎么落实?怎么达到这个标准?只有将偏差降到最低,零伤亡、零冒烟、零扬尘、零延误。只有零的指标,才能达到样板的标准、标杆的标准。这就是我制定零标准的来源。”他回忆道。

  这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准控制。“小到每一颗螺丝钉,都要严格控制;地面上每一块石材,都要严丝合缝。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每一颗螺丝钉、每一块板材,都要检查和验收。”

  “只要有一块石材一个角不平,我都会找来工人师傅,告诉他们必须得拆。工人师傅不愿意,我就在那个上面喷一个‘拆’字,结果有师傅半夜去清洗那个‘拆’字,根本洗不掉,只能重新来了。这样他们就只能被迫提高精细度。谁来到工地后,立马就适应这个高标准了。”说到这里,他不禁笑了起来。

  “只有我同意了,这个项目才能通过验收,否则不能过验。最后,我拿着测量数据去现场看了很多次,才通过验收。”他说。

  这样近乎苛刻的工作标准,让团队中每一个人都不敢松懈。而这种对于技术、质量、安全、进度上的纰漏零容忍的标准,伴随了他几十年机场建设生涯,也铸就了他创下一个又一个奇迹。

  使命和期望

  李建华带领团队在寒冷天气下一干就是3个月,终于提前两天完成节点目标。

  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伊始,曾是一片草及腰深的河床。“周边环境很美,我们来到这儿不能污染和破坏环境,不能影响当地老百姓生活。事实证明,这点很重要,没有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项目难以顺利开展。”他思索道。

  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之所以成功,李建华认为,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一是和周边老百姓的关系,二是和项目所有参与建设方的关系,三是和业主、监理、设计等单位的关系,四是和环境的关系。

  “处理好各利益相关方关系,大家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一种合作共赢的态度完成这项工作。在处理外围关系上,一定要讲究诚信,公平正义,这也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原因。大家干劲儿都很足。”李建华说。

  从事航站楼建设多年,李建华感受最深的是,航站楼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功能性公共建设,从技术难度、施工组织难度到对行业对社会影响力,都是很大的。“每一代航站楼的建设都代表了当时建筑行业最高水平,也代表了那个时期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水平。”

  最令他满意的还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他将多年来累积的机场建设经验充分运用到这个项目上,并进行了新的突破和提高。“从设计规划到施工,大兴机场航站楼各方面都是世界级水平。”

  在李建华的会议室的墙上,多年来一直挂着一幅标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壮丽篇章。这也是他一直践行的做人做事的标准。

  “我们在地方上建的航站楼工程,是各个省市的窗口工程;在北京建的航站楼工程是国门级工程,这些工程代表着一个省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水准。把工程做好,做成标杆工程、样板工程、精品工程,是我们的使命;努力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美好,让人们的出行更便捷,是我对未来的期望。”李建华说。

  他还希望,未来通过科技创新,满足高质量建造和新时代高性能建筑要求,为公众提供更个性化、更舒适绿色、更具强大功能支持的空间和环境。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些工程建设者们正在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一个又一个中国工程奇迹。

  对 话

  李建华:要用向善的态度做工程

  李建华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施工现场。

  记者:您最近着手推进的事情或者与建筑有关的工作是什么?

  李建华:最近在推进3个机场的建设工作,包括合肥新桥国际机场T2航站楼、太原武宿国际机场T3航站楼以及厦门新机场三标段工程;同时,还在进行“大型机场航站楼工程智慧建造和工业化建造”的课题研究。

  记者:几十年工作中,您主要希望通过作品向社会表达什么?为什么要做这种表达?

  李建华:希望通过建筑作品向社会传达一种拼搏奋斗、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意志、精神和价值观,原因是建筑工程本身是一项枯燥且高风险的工作,我们往往要远离家庭,和团队一门心思扎根到项目建造过程中,非常考验自身耐力、抗压性和智慧。

  记者:您最想做什么样的建筑?具体到作品本身,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

  李建华:最想做的是标志性建筑、重点工程,代表世界行业水准、有挑战性的大型公共建筑。最满意的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

  记者:在参与航站楼建设这些年,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李建华:感受最深的是国家、社会和行业的进步,这些进步体现在工程管理、文化价值观、专业技术、设备材料、施工装备、智能建造、绿色建造、工业化建造等方面,还体现在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记者:您这些年在忙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在您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方面是您一直坚守的?

  李建华:忙着做更多的机场航站楼建设,在以往基础上进行更前沿、更先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大型公共建筑的管理理念、科技创新、智慧建造、工业化建造以及绿色建造方面有所突破。我们在做工程时,如何更好地处理好人和工程、人和环境、人和社会、人和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要用一种向善的态度、良心的态度去做工程,发自内心尊重他人。

  人这一辈子就是奋斗的一辈子,我感觉我一直在忙。奋斗的根本在于有一个强壮的身体,所以我一直在坚守两件事,一是锻炼,让自己有更强壮的身体和更强大的意志;二是学习,接受新知识,实现新突破,攀登新高度。

  记者:作为建筑建造大家,您对这几年中国在建筑建造方面的“工匠精神”如何看?有什么是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李建华:高度重视“工匠精神”是时代需求,也是大势所趋。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是必然趋势。随着进入新时代,建筑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从业人士开始反思以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只有践行“工匠精神”,慢下来、细起来,才能打造出经得起人民和时间考验的传世之作。

  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中,在坚守工匠精神的道路上,有几点值得关注和反思:一是提高整个社会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从而推进整个建筑行业对工匠精神的践行。推崇更加合理的投资造价、合理的工期规划,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业主、设计方、施工方都要有意识地让工程速度“慢”下来,让施工组织“科学”起来,从单纯追求速度到探索速度与质量的平衡点。

  二是推行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推行产业化工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建筑制造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从业人数的下降,应大力推行建筑机器人的使用,探索各个工序的装配式施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创造更大经济效益。

  记者:您认为您们身上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对于未来有什么新期待?

  李建华: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留下更多历史作品,为人类建造更加优美绿色舒适高品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希望在国内形势一片向好的情况下,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投入下,未来5~10年建筑业会发生大的转变。伴随着全行业的努力,伴随着可持续性建造、智能化建造,数字化建造、模块化建造、绿色节能建造等显著提高,为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资讯